每年秋冬,中國中東部的大氣不時朦朧,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吳兌分析的長期歷史數(shù)據(jù)顯示,包括上海在內,整個長三角的灰霾天氣仍處于高位震蕩,整體都在惡化,現(xiàn)在長三角普遍都維持在每年200天至250天的灰霾天氣,而上海僅僅就少個二三十天。
中國人不敏感?
世界銀行發(fā)布的報告表明,由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shù),平均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萬的人面臨著死亡。這份報告發(fā)現(xiàn),中國的空氣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壽命減少了18年。
而另一項引發(fā)關注的“灰霾”研究是吳兌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灰霾天氣頻發(fā)與肺癌死亡率飆升存在相關性:在出現(xiàn)嚴重灰霾天氣之后的7年后,肺癌的死亡率明顯上升。
吳兌坦言,此前人們普遍認為吸煙是肺癌第一殺手。但多年來廣州的總體吸煙率是下降的,而廣州肺癌的死亡率從1960年代每10萬人死亡7人,增加到現(xiàn)在的每10萬人死亡70多人,死亡率提升9倍左右。
吸煙率在下降,肺癌發(fā)病率卻在急劇上升,吳兌不由自主地想到近年不斷攀升的灰霾天,將灰霾天數(shù)變化圖和肺癌發(fā)病率歷年變化圖一對比,氣溶膠增加后,再經(jīng)過7-8年時間,肺癌死亡率就上升了。
2005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廣州當時60%的肺癌患者并無吸煙史,而2003-2005年恰是廣州灰霾天氣最嚴重的時段。
不過吳兌也謹慎指出,目前只是發(fā)現(xiàn)PM2.5濃度增加與肺癌死亡率有滯后關聯(lián),但是否就能畫上等號,還需要呼吸系統(tǒng)專家、流行病學專家、毒理學和生物化學專家的進一步研究。
吳兌認為,WHO推薦的空氣PM2.5標準,是根據(jù)美國六大城市和歐洲研究總結出來的。他們是在PM2.5最高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的條件下進行研究的。但在我國空氣高污染情況下,人們健康風險系數(shù)究竟如何?長期在較高污染條件下生活,跟非長期在污染條件下生活的人群相比,耐受力有何不同?吳兌坦言,以上的一系列疑問都還沒有確定答案。
但另一份來自疾控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則顯示,與美國、歐洲等地相比較,在中國,細顆粒物對死亡率的影響危險度稍低。PM2.5濃度每上升10毫克立方米,歐洲的死亡率上升1.65%,北美次之,達到1.24%,而中國則最不敏感,僅為0.31%。
“這并不值得慶幸。但或許可以從側面看出生活在污染條件下的人群耐受力更強一些!眳莾墩f。
美國宇航局公布的一張2001-2006年間平均全球空氣污染形勢的圖片說明了一個顯著的事實,中國華北、華東、華中所顯示的橘紅色格外刺眼,幾乎是整個圖片中顏色最深、范圍最大的一片區(qū)域,這也意味著全球PM2.5最高的地區(qū)在北非和中國東部。
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PM2.5小于每立方米10微克是安全值,而中國的這些地區(qū)全部高于每立方米50微克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
吸煙仍是肺癌首因
大氣污染對于人類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腦血管系統(tǒng)以及肺功能的影響問題,隨著灰霾對上海反復的“攻城掠地”一時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然而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琳提醒道,其實對于PM2.5致癌人們不必那么緊張。因為,在中國,肺癌發(fā)生的首要因素還是吸煙。
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做的抽煙的主流煙氣顆粒物的粒徑分析發(fā)現(xiàn),通過濾嘴出來的主流煙氣中間顆粒物,直徑全部是小于0.5微米。
“也就是說吸煙者吸進去的顆粒物絕大部分都是小于0.5微米的,若是在室內吸煙,那就更會污染室內環(huán)境,致使很多被動吸煙者遭受比在室外更大的傷害。因此,抽煙者一定要盡力戒煙,吸煙對中國老百姓的危害毫無疑問比PM2.5要厲害得多!痹谒蝹ッ窨磥,中國成年男性有50%抽煙,所以,控制PM2.5、控煙與控制城市碳排放同等重要。
|